1、下面哪一个文件可以用Excel进行编辑?( ) 单选题 1分
2、属于输出设备的有( ) 单选题 1分
3、取款机:银行职员相当于( )。 单选题 1分
4、在维和警察的选拔中,要求被选中者同时在技术能力、政治觉悟、身体素质三个方面都是优秀的。现在有甲、乙、丙、丁四个候选人,其中技术能力优秀的有1人,政治觉悟优秀的有2人,身体素质好的有3人,每个人至少具备一优,有一人同时具备了三优。已知,甲、乙政治觉悟一样高,乙、丙身体素质一样好,丙、丁身体素质不都是好的。请问四人中哪位同时具备了三优?( ) 单选题 1分
5、下列不属于常用搜索引擎的是( )。 单选题 1分
6、信息技术是指( )。 单选题 1分
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私人轿车进入家庭,对中国人来说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然而,随着私家车的日益增多,将使本来就十分严重的交通紧张状况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因此,中国的交通问题最终必然限制私人轿车的发展。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驳斥上述观点?( )。 单选题 1分
8、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来自四个国家的五位代表被安排坐在一张圆桌,为了使他们能够自由交谈,事先了解到的情况如下:甲是中国人,还会说英语;乙是德国人,还会说汉语;丙是英国人,还会说法语;丁是日本人,还会说法语;戊是日本人,还会说德语。请问如何安排?( ) 单选题 1分
9、只有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搞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由此可见( )。 单选题 1分
10、某试题得分分布如下表所示,该试题得分的众数是() 单选题 1分
11、在Word中,要实现在文档中添加特殊符号“ ※ ”,在默认设置下,首先选择的功能菜单是() 单选题 1分
12、在Excel中,点击编辑栏上的功能按钮,可实现在工作表中插入的是() 单选题 1分
13、在Word中如果进行了多次剪切或复制,此时点击“粘贴”按钮,光标所在处插入的内容是( )。 单选题 1分
14、制作课件时如需插入背景音乐,下列选项中,应该选择的素材文件是( )。 单选题 1分
15、下列选项中,与“中国人--中国工人”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单选题 1分
16、找规律填数字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将选项中的数字填入“11.16.29.47.( ) .127” 空缺处,符合该组数字排列规律的是( )。 单选题 1分
17、在Excel中,要通过扇形面积反应每个对象的一个属性值在总值当中所占比值大小,应该选择的图表类型是( )。 单选题 1分
18、下列软件中,( )不能用来制作课件。 单选题 1分
19、一般来说,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容易被与其目标一致的其他科学家所接受,作为他们的同事。而当某位科学家作为向大众解释科学的人获得声誉时,大多数其他科学家会认为他不能再被视为一位真正的同事了。以上论断所基于的假设是( )。 单选题 1分
20、近几年,在许多场合见义勇为被自我保护替代了。事实上,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自我保护的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气和血性。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的民族在某一天再一次面临危亡的时候,我们的国人是不是要用“自我保护”的口号来心甘情愿地做“亡国奴”呢?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论点是( )。 单选题 1分
21、下列选项中,与“军官”和“上校”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一致的是( )。 单选题 1分
22、“医生都穿白衣服,所以,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头发。”下列选项中,这一陈述的必要前提是( )。 单选题 1分
23、下列选项中,属于专用的图形图像加工处理软件的是( ) 单选题 1分
24、在PowerPoint 的空白幻灯片中,不可以直接插入的是( )。 单选题 1分
25、下列选项中,与“青岛—珠海”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单选题 1分
26、小王,小赵和小李的艺术专长分别为小提琴,二胡和古筝。已知:小王比小赵年龄大,小李比弹古筝的年龄小,拉小提琴的年龄最大。根据上述条件,可以确定的是( )。 单选题 1分
27、将运行中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窗口最小化以后,该应用程序的状态是( )。 单选题 1分
28、在Excel默认状态下,要在单元格中完整输入数字字符串070615,下列输入序列正确的是( )。 单选题 1分
29、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将选项中的数字填入“2、4、10、42、( )、17726”空缺处,符合该组数字排列规律的是( )。 单选题 1分
30、下列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包含在“只有历经磨难,才会更深刻的明白人生真谛”的是( )。 单选题 1分
31、【题干】点击Excel中的“Fx”按钮,可在单元格中插入的是( )。 单选题 1分
32、下列设置中,能使幻灯片中的标题、图片、文字等按要求顺序呈现的是( )。 单选题 1分
33、下列选项中,能够由“李白是文人”和“李白不是商人”必然推出的是( )。 单选题 1分
34、找规律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1、6、5、9、12、()”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单选题 1分
35、在Excel中,当数据源发生变化时,所对应图表的变化情况是() 单选题 1分
36、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超级链接插入演示文稿的是() 单选题 1分
37、下列选项中,与“绿叶菜——菠菜”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单选题 1分
38、在Word中,如果双击某行文字左端的空白处,被选中的区域是() 单选题 1分
39、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与“土豆”和“马铃薯”一致的是() 单选题 1分
40、Word不能打开的文档类型是( )。 单选题 1分
41、如下图所示,图中单元格左上角的绿色三角号表述正确的是( )。 单选题 1分
42、与“蚕:蜘蛛”概念关系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1分
43、看数字,找规律。6,24,8,16,16,( )。 单选题 1分
44、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磁盘文件扩展名一般是( )。 单选题 1分
45、在Windows中的资源管理器中某些文件夹左边含有“-”号,其含义为()。 单选题 1分
46、土豆对于( )相当于( )对于能量 单选题 1分
47、下列选项中,关于word“项目符号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 1分
48、在PowerPoint中,演示文稿的基本组成单元是( )。 单选题 1分
49、下列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包含在“只有理解别人,才会被别人理解”中的是( )。 单选题 1分
50、在word中,下列不能实现的操作是() 单选题 1分
51、在PowerPoint中,新建一个演示文档时第一张幻灯片的默认格式是,其内容是( ) 单选题 1分
52、在Word编辑状态下,格式刷可以复制( )。 单选题 1分
53、在PowerPoint中,为所有幻灯片设置统一的、特有的外观风格,应运用( )。 单选题 1分
54、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101、169、305、577、( )、2209” 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单选题 1分
55、下列表述,与“并非‘只有本地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的判断一致的是() 单选题 1分
56、在Word中把彩色图片改为灰度图片,应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的( )。 单选题 1分
57、在Excel中,输入6/6,则会在单元格内显示()。 单选题 1分
58、在Excel中,删除单元格后,其他单元格可能产生的变化有()。 单选题 1分
59、在PowerPoint中,下列关于图片来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1分
60、在 PowerPoint 中,下列关于自定义动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1分
61、以下对 Excel表中单元格的表示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1分
62、Excel中,若要按某个字面对某些数据分类汇总,则需先按这个字段进行( )。 单选题 1分
63、Excel中,在数值型单元格A1中输入(),然后按回车键,则A1显示数值为5。(1)“=sum(2+3)”(2)“2+3”(3)“sum(2,3)”(4)“=sum(2,3) 单选题 1分
64、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7、8、9、11、()、19”空缺处数字是()。 单选题 1分
65、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36、24、15、12、()、9”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单选题 1分
66、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2,4,9,16,( ),47”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单选题 1分
67、下列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包括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中的是()。 单选题 1分
68、下列选项中,与“三角形一几何图形”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单选题 1分
69、花坛中种了牡丹、海棠、月季和芍药各一排,已知,牡丹花在中间的两排中,芍药花和海棠花不相邻,海棠花不在第一排。下列关于四种花由前到后的排序正确的是()。 单选题 1分
70、下列句子中,对“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题 1分
71、材料分析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 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有改动)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问题: (1)声音一般都是用“听”来形容,文章第一段作者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这里为什么用“想着”? (2)文章最后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结合全文,分析农夫通过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简答题 1分
72、材料分析题 凤凰女子 彭荆风 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澈冰凉的溪水中…… “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凤凰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 那样多的男子从军、修碉堡、守营汛去了,家事农作只能依靠妇女来撑持,这山高水急的地方,怎能不“地苦雾多”!凤凰女子生活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过多年,那历史的创伤还在么?凤凰人是怎样在男丁减少、土地贫瘠的条件下奋发劳作的?浓雾逐渐稀薄,我却怕大雾消散后,看到的是一个贫穷颓败的小城,那是多么不愉快!小城很安静,不是假日又不是四乡群集的赶街天,街上的人也就不怎样拥挤,像许多既经历了岁月和沧桑又进入了新的时代的边远小县城一样,城区也是由老街和新街组成,宽敞的新街表达了这地方的发展,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则纪念着那过往的辛酸岁月。听说,凤凰人很珍惜这些老屋,舍不得拆去,特别是那些妇女对旧居更是充满依恋,一砖一柱令她们回味的事太多了。我住了几天,穿城走巷几次之后,也觉得为了扩建,拆去了有过多少神秘故事的天王庙、充满商业竞争意味的万寿宫,以及那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宅院,非常可惜,那还有什么特色呢? 凤凰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凤凰人珍惜旧城,还珍惜那傍城而过,河水清澈,多鳜鱼、鲫鱼、鲤鱼的沱江。春季水浅,江底大石块凹凸可见,浮游的小鱼也清晰可数,江上有小船,渔人在默默撒网,矫健又从容;听说,沈从文先生在1982年以八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凤凰时,就是乘着一只水木船漂游于沱江,深情眺望他眷恋着的故乡山水,对江水的洁净深感欣慰;他去世后,凤凰人远去北京把他的骨灰迁回葬在沱江边上,他们知道沈从文先生爱水,他生前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轻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 但我却觉得明丽的沱江给凤凰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 凤凰的朋友们同意我这看法,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万千苦难都能承受的凤凰女子,有什么不能包容呢!人们还记得在日寇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这个当时人家不过六千户、人口不到两万的凤凰城,却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仅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役,凤凰籍士兵就付出了伤亡两千八百人的代价。八年抗战,几乎家家有寡妇,户户有哀声,那艰难的年月,小城的劳作大多由这些善良、温柔的妇女来承担! 因为小城的军伍人家多(解放前,凤凰出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团、营、连、排长更是不计其数),既有荣光,也有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不少家庭都再次受到冲击,温柔的凤凰女子又陷入了忧伤、恐惧之中…… 尽管这小城有过花翎闪动、冠盖如云的辉煌时代,似乎那时候的男子不可一世,我敬仰的还是那些温柔、贤良的凤凰女子,她们才是小城的基石! 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似乎那些事,只是如同她们平日的描花绣朵的手工艺一样,虽然精巧艳丽,在她们看来却已习以为常了! 如今苦难的时代已经结藉,凤凰也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年轻一代的凤凰女子也早已走出、家门,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无论是雄踞苗岭大山中,高四十二米,宽八米,长二百四十一米,被誉为全国石肋拱桥中的首位的鸟巢河大桥,还是坝高八十一点六米,发电量一万一千多千瓦的长潭岗电站,那年税利亿元以上的凤凰烟厂,甚至遍布苗乡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离开凤凰时,一位苗族姑娘赶来送我,她家的庭院里种满了黄的迎春、红的玫瑰、白的山茶,她却把一盆虎耳草珍重的赠给我。虎耳草是湘西特产,生命力很强,这也是凤凰女子的个性吧!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三个词语准确概括出凤凰女子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作者认为凤凰女子“才是小城的基石”,你认为其理由是什么? (3)作者着力描写了凤凰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简答题 1分
73、材料分析题 淡之美(有删改) 李国文 ⑴淡是一种至关的境界。 ⑵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⑶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⑷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⑸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⑹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⑺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⑻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⑼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⑾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⑿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段说“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2)本文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 简答题 1分
74、材料分析题: 庄严的科学殿堂其实是一座仅靠几根“虚空支程”撑持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很像北县恒山的那座悬空寺---离地五十余米, 唯见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庄严的科学殿堂其实是一座仅靠着几根“虚空支柱”撑持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很像北岳恒山的那座悬空寺一离地五十余米 ,唯见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嵌于万仞峭壁之中。 全部科学体系仅仅依靠几条基本假设撑起。这些人为的假设定律你只能接受, 必须承认,别问为什么,也完全无须和你讲明道理---“能量守恒原理”、“物质不生不灭”、“绝对零度不可达”、“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相对论假设“光速不变”,量子论假设 “能量不连续”.......虽说科学的所有理论都经历过严格的验证,但唯独支撑全部科学的这些看似武断的基本假设与定律却全都没有经过任何论证。没有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是这样,也没有哪一位权威向你解释过其中的道理。在这些足可视为“天条”的基本假设面前,再桀骜不驯的科学家也得俯首听命,再惯于怀疑一切的科学家也会坚信不疑。都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其实科学理论才是真正的“糊涂始”,打从根上就没想让你知晓这些基本律则。然而令人折服的是,这些根本性假设却是那么的傲睨自若,安如磐石,经得起任何诘问---纵然无须证实我对,但任何人休想将我“证伪”!全部需要严格证实的科学体系却是靠着几条完全未经证明的假设来支撑---真乃普天之下最大的“悖论”! 然而令人击节叹赏的是,依靠“假设"支撑起来的这座神圣庄严。坚实无比的科学“悬空寺”竟是何等的宏伟壮观,前来朝拜的科学信徒又是多么的敬畏虔诚! 假说自有假说的威力!其中最具魅力的莫过于化学关于“原子”的假说。自古希腊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创立《原子论》假说以来,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结合“定比定律”、“倍比定律”把“原子说”变成为一个科学概念。此后通过一系列化学实验,人们精确地测出了每个元素的原子量,定出了每种原子的化合价,给出了每一元素的“原子序”,写出了由各种原子组成的分子式,搭出了立体的分子结构模型,排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甚至建立了庞大的化学工业,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定量生产出了数不胜数的化学制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又有谁见过原子,证实过原子存在呢?完全没有!无怪乎日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汤川秀树在其《基本粒子》一书中承认:关于原子的概念仍旧只是一种“假说”!当我们习以为常地享受各种琳琅满目的化学制品的时候,又有谁会去想,独自支撑整座化学殿堂的最主要的支柱,长达两千多年来竟然只是一种虚之又虚, 未经证实的“原子假说”!值得庆幸的是,只是在近几十年人们通过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总算看到了原子的直观图像。 科学从源头上就已成功地驾驭了“真”“假”相反相成的依存关系,不仅删繁就简地设立一些假想的现实并不存在的理想状态(质点、点电荷、点、线、面),还通过精深的悟性确立一些假设定律来作为整个科学殿堂的支撑。 (摘自詹克明《参悟“科学”》) 问题: (1)以“悬空寺”作比,是为了表明科学体系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文章以“原子假说”衍生出完整的化学科学大厦为例,证明的观点是什么?文章反复提及假说的“威力”,这样的“威力”源自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简答题 1分
75、材料分析题 每年夏天,被冰层覆盖的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几乎整日被阳光照射,在很多冰盖上,特别是那些低海拔地区,融冰沿着冰盖表面流动,并聚集成深蓝色的地滩或湖泊,不同于我们能够畅游其中的湖泊,这些水体能够在眨眼之间就消失不见,例如一个比全球最大室内体育场---新奥尔良超级穹顶体育场大上十几倍的湖泊,能够仅仅在90分钟内就从冰缝中排干所有的水。 研究者们已经分散到格陵兰岛各地,从细节上调查这些湖泊会怎么影响冰盖及未来海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萨拉•达斯说,最近的实地考察研究表明,研究者已经知道,当湖泊突然排空时,融冰会被送往基岩,暂时性地对冰盖迁移起着润滑作用。科学家们担心,如果这个区域的气候持续变暖,那么湖泊突然排空的现象可能经常发生,并在更大范围的冰盖上出现。那样可能会加速冰盖的崩解。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纽约城市大学的冰川学家马德•德斯科认为,冰盖上的湖泊也会加速冰盖融化:湖泊下的冰化速度比湖泊周围暴露在地面的冰快两倍。今年夏天,德斯科使用一艘远程遥控船只,通过实际测量来揭示湖泊的颜色深浅是否与他们的深度有关---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的估计卫星图像中地表湖泊的深度,以便更好地预计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理学家劳伦斯•C•史密斯正在将冰盖表面的融化速度同由融水积聚而成的河流的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差甚大,那么这种差距就表示,—部分融水积聚在了冰盖下,这将提升冰流向大海的速度。 (摘编自希德•珀金斯《冰盖上的湖泊》) 问题: (1)冰上的湖泊与普通湖泊的差别是什么? (2)冰盖上的湖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简答题 1分
76、材料分析题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这样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两类读书人。 将书籍当作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他们希望有了书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艰难可以像冰一样迅速融化,前进的障碍、陷阱可以意义跃过或者躲开。有书的帮助,他们能看见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还想看什么,还想要什么。他们歌颂太阳,只是因为太阳给他们光明;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太阳不是闲来无事挂在天上玩的,白天读书的人也不大会读闲书或者无用的书。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将书籍作为月亮的人,喜欢在晚上读书。日落西山,热气渐消;月上柳梢,银光乍泄;亮起一盏灯,与窗外灯光辉映;随手从满架琳琅中抽出一本有趣的书,闲读。夜深人静,步出书房,庭中望月,心静如水。他们知道自己是无用之人,但不计较;他们清楚自己在读无用之书,但还是觉得有趣。他们为轻松而读书,借此摆脱生活的沉重。以书下酒,邀月同饮,个中乐趣不图与人分享,只求书不是盗版,酒不是伪劣,月不是假冒。至于白天的事,万事随缘,由它去吧! 白天读书的人,志在将梦想变为现实;晚上读书的人,意在将追梦变成守望。阳光下读书,梦在书外,月光下读书,梦在书中。 (摘编自胡洪侠《书中日月长》) 问题: (1)请结合文本,谈谈“梦在书外”和“梦在书中”的含义。 (2)“将书籍当作太阳的人”“将书籍当作月亮的人”这两类读书人,你更认同哪一类?简要说明理由。 简答题 1分
77、材料分析题 一个人的目光发自他的内心世界。目光的颜色表征了一个人的信仰与观点,而它与自然光的偏离程度则衡量着他的阅世是否成熟。目光的视野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胸怀。目光的温度流露出一个人的情感。目光的光压显示了一个人的勇气、决心与意志。一束怯懦的目光,光压几乎接近于零。目光的高低常与一个人地位的尊卑相联系。目光的深浅则透着一个人的睿智、聪慧与文化修养。而目光的真伪完全是一个人是否诚实的标志。 目光还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气质。如他的人格品味,机智程度,灵气天分,城府心机,阅历深浅,胸襟气度,风范操守,文化素养,行为习惯......从一个人的目光里,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心灵,看到他更为深层次的内涵。怪不得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过,眼睛确实是一个人最有神韵的地方。 有的人相信名片上的官衔,有的人甚至妄言,服装是一个人的“第二名片”。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最容易伪造的。而一个人的目光才是高度的“防伪”的。一个人可以很容易改变他的服装,但却难以改变他的目光。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曹操作为匈奴使臣,他自以为形陋不足以向远方强悍之国显示天威,特叫崔季珪代他充当大使荣色,自己则握刀立旁做侍从。事后有人问使臣:“魏王如何?”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形态仪表倒也不凡,但是旁边那位目光炯炯有神的握刀人才是真英雄。 善良的人们,要把握住自己的目光,去辨真伪,发现美,择良美,并发出自己纯净、善良的目光。我们每一个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各种光照之不,同时也生活在社会的众多目光之中。这个世界若是更多些真、善、美的目光,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摘编自詹克明《目光》) 问题: (1)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目光所反映出的一个人的特性。 (2)文章用“真假魏王”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简答题 1分
78、材料分析题 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存在于民间,称为民间戏曲。另一种是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而形成的戏曲艺术,而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指戏曲艺术的现代化。 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现在生活题材当然是现代戏曲艺术应该表现的内容之一,甚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通过古代生活题材目样也可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戏剧理论家张庚先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认为戏曲现代化的重心就是如何“以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方式,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意识”,“在历史剧中贯穿着坐着当时的时代精神”,所以“也不一定只有描写当代生活的戏才配成为现代化的戏曲,现代人写的历史剧一样也能成为很好的现代戏”。而另一方面,戏曲艺术之所以成为戏曲艺术,在于它的戏曲表达形式,也就是说,不在于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其如何表达这些思想内容。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其日以反复欣赏的形式美,是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戏曲的形式尤其重要,而时下的戏曲现代化虽在“形式美”上做了一些尝试,但力度显见不足,也缺乏系统性,而且过度强调对现代生活的反映。这正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所在。 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它的根脉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当然,民间戏曲决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她而自动消亡,因为它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会发现,某些方面民间戏曲在追求其现代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些地区,它甚至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也会是实现传统戏曲现代转型的一把密匙。 (摘编自刘桢、毛忠《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问题: (1)戏曲现代化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文章认为应如何走出戏曲艺术现代化的困境?请简要分析。 简答题 1分
79、材料分析题 提到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在它的起源阶段,有三位名人和一个关键地点,第一位名人和关键地点,第一位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她对人工智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篇论文,一篇对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从数理上为人工智能用上机械大脑开设了理论先河,另外一篇提出了一种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认出其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智能的,可以说,图灵是第一个严肃地探讨人工智能标准的人,被称作人工智能之父当之无愧。第二位名人是一位神童,18岁即取得数理逻辑博士学位,他就是“控制论之父”维纳。1940年,维纳开始将计算机看作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认为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反馈的结果,而反馈机制是可以用机器模拟的。维纳的理论抓住了人工智能核心——反馈,因此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行为主义学派”的奠基人。第三位名人是人工智能(AI)这一名词的发明者麦卡锡。在1955年,她与另一位人工智能先驱明斯基和信息论创始人香农一道作为发起人,邀请各路志同道合的专家齐聚学院,自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和神经网络等经典人工智能命题。关键地点便是上述会议的举行地达特茅斯学院,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了(AI)这一术语,并开始从学术角度对AI开展严肃而精专的研究,在那之后,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学者和技术开始涌现,这次会议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从此人工智能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1956年至1974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此之前,“通用解题机”。被制造出来,人工智能程度在问题求解、语言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民众和政府似乎对人工智能期待过高,当研究遭遇瓶颈,或者不尽如人意时,便丧失了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从1974年开始,人工智能遭遇第一次寒冬,对其研究的资金投入骤减。 直到1980年,人工智能的商用价值被广泛接受,企业订单增多,全面的研究开始复苏,然而这次复苏未能持续太久,从1987年开始,由于Apple和IBM生产的个人电脑发展迅速,没有用到AI技术却在性能上超过了价格昂贵的AI机。人工智能市场急剧萎缩,科研经费又被削减,AI经历了第二次寒冬。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AI,AI技术开始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1997年5月11日,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又一次在公众领域引发了现象级的AI话题讨论。 2006年,Hinton 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突破,人们再次看到机器人赶超人类的希望。这次标志性的技术进步,在2013年之后引爆了一场商业革命,谷歌、微软等巨头还有众多的初创科技公司,纷纷加入人工智能产品的战场,掀起新一轮的智能化的狂潮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人们的广泛接受,这次狂潮也许会架起一座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的桥梁。 问题: (1)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有怎样的重要进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人们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简答题 1分
80、材料分析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 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 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雄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 -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益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问题: (1)“真菌蚂蚁”腺窝是什么样的特殊结构,有什么功能? (2) 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有哪些? 简答题 1分
81、材料分析题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 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 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 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问题: (1) 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 (2) 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简答题 1分
82、材料分析题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沦为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作品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的无数建筑,除却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利用各种构建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灵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体和“交奏”;每一座的本身是许多构建和构成部分(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 廊、门却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样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没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 (1)请简要概述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2)简要分析北京故宫的建筑,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组合中取得的艺术效果。 简答题 1分
83、材料分析题 没有任何借口 在西点,长官曾问我:“你为什么不把鞋子擦亮?”我说:“因为忙,没时间擦。”这样的回答得到的只能是一种训斥,正确的回答只能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它让每一位学员懂得: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看起来似乎很绝对,很不公平,但是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西点就是要让学员明白: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学员在校时只是年轻的军校学生,但是日后肩负的却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存亡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在生死关头,你还能到哪里去找借口?哪怕最后找到了失败的借口又能如何?“没有任何借口”的训练,让西点学员养成了毫不畏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在限定时间内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借口在我们的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他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 ”、“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堂皇。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有成千上万条借口在那儿响应你、声援你、支持你,抱怨、推诿、迁怒、愤世嫉俗成了最好的解脱。借口就是一张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就是一个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有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经历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啊! 问题: (1)“没有任何借口”中的“借口”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结合文本,分析“没有任何借口”这一行为准则对人的品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简答题 1分
84、材料分析题 落花枝头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 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选自谢大光《落花枝头》) 问题: (1)文中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2)第3、4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标题却是“落花枝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文章的第5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请分条概括。 简答题 1分
85、材料分析题 孙犁论 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划,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疾病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 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许多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的又是文学。一生中凡是白纸上写出的黑字都敢堂皇而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损其人亦不损其文,国中几个能如此?作品起码能活半个世纪的作家,才可以谈得上有创造,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的创造能力有多大。 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说,其实哪里有派而流?孙犁只是一个孙犁,孙犁是孤家寡人、他的模仿者纵然万千,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只看到他的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因此,模仿他的人要么易成名而不成功,为一株未长大就结穗的麦子,麦穗只能有蝇头大,要么望洋生叹,半途改弦。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谁要怎么就可以怎么的,除了有天才,有夙命,还得有深厚的修养,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初学者都喜欢涌集孙门,学到一定水平了,就背弃其师,甚至生轻看之心,待最后有了一定成就,又不得不再来尊他。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孙犁也是易被社会误解的作家。 孙犁不是个写史诗的人(文坛上常常把史诗作家看得过重,那怎么还有史学家呢),但他的作品直通心灵。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中“活诸葛”的涵义是什么?请简述概括 2、本文对孙犁的作品有怎样的评价? 简答题 1分
86、材料分析题 记得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在母亲的书架上找到一本装帧精致的小书,翻开来,便不由地沉了进去。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不带韵脚,却诗意盈盈。字里行间似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用书中的语言来形容,恰“好像那傍晚的宽宏大量的和平,覆盖着日间的骚乱一样”。当时是什么日子?岁月刚入七十年代,外面正闹“文化大革命”呢。我于是记下了这么一个题目:《新月集》,以及这么一个外国名字:泰戈尔。八年后我进京读书,随身行囊中就有这本美丽的小书。大学毕业时,我将行李打包邮寄回家,其中一件不慎遗失,心爱的小书却恰巧在那只纸箱中。后来,我试着翻阅过其他版本,却再难寻到那怦然心动的感觉,我这才咀嚼回忆起另一个名字--郑振铎,并深深地怀念着了。 几十年过去。直到不久前我终于又欣喜地发现了一本郑译《泰戈尔诗选》。重新捧读之下,曾经令十岁孩童着迷的文字让如今已知天命的我仍然沉醉不已。合上书本,我忍不住细细叩问自己,这份历久弥新的魅力究竟自何而来? 《新月集》虽然号称儿歌(children poem),但它并不是一部写给儿童读的诗歌集,而是用了孩子的口吻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其中不乏隽永的智慧和很深的哲理。这情形与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Saint-Exupery)的名著《小王子》有几分相似。《新月集》译成于民国十二年,也就是一九二三年,那是个白话文未臻成熟的年代。或许这份稚拙正好契合了儿童语气的秀嫩天真。郑振铎先生在“译者自序”中说:“我的译文自己很不满意,但似乎还很忠实,且不至于看不懂。”这句话让我上了心。据说在郑先生之前确有位王独清君的译文使人不懂。看来早期的白话文翻译曾在“忠实”和“易懂”之间苦苦挣扎过。 郑振铎先生翻译所依据蓝本是英文版,其实那已经是翻译本了。泰戈尔的诗篇多用孟加拉语写成,其风格深受古印度宗教哲学影响,又创造性地融入了孟加拉乡间民歌之旋律。尽管如此,在翻译过程中,郑先生对这部诗集的英文本始终恪守“忠实”信条。这一点,从文中多处做定语的“的”字便可看出。“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家庭”)。从译文我们几乎可以不费力地还原出英文来。换了我或大多数今人,恐怕会轻易采用“他的歌声碾过黄昏的静谧”这样热稔的译法。然而如此一来,读者们便不再能体会到原文中“track”一词的存在了。 从根儿上讲,“译”与“诱”“媒”的意义一脉相通。翻译家如同媒人,挑动起人们的好奇心,引诱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而一旦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一般人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参看《林纾的翻译》--钱钟书)不过我以为郑振铎先生的译文却属于另外一种境界,它纯净得犹如清新空气,人们透过它得以通畅无碍地欣赏原文,却几乎忘记了这个媒介本身的存在。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翻译家该有的角色--尽量隐匿在原作者的身影里。毕竟与天马行空式翻译的自由发挥比较起来,忠实原文要艰难得多;而既忠实又优雅则是戴着脚镣的舞蹈了。大约这正是郑译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所在。 (摘自飞雾《那一弯新月》 问题: (1)郑译《新月集》“忠实”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文章认为翻译外文作品一般有几种“境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简答题 1分
8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戏弄我吧?”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 请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 简答题 1分
8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1: 过草地时,饥寒交迫,一位红军战士实在挺不住了,以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行了,你们继续前行,把红旗插遍中国”。 材料2: 一位老革命家晚年时,曾有人问他,参加长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不假思索,操着浓重的乡音回答:“跟着走!”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简答题 1分
89、作文题 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会经历一段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在这一转折时期,教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职业倦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有可能会导致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意义感、跳槽等问题。 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简答题 1分
9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位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处去找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 寻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问:“你幸福吗?”回答总是说:不幸福,我没有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照着的山岗上,传来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他们随着歌声找到了那个“幸福人”,只见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 “是的。你看,阳光温暖极了,风儿和煦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国王会重赏你的” “衬衫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以“教师的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简答题 1分
9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业。 妈妈问孩子“棉被放在床上一直是冰冷的,可是人一躺进去就变得暖和了,你说是棉被把人暖热了,还是人把棉被暖热了。”孩子一听笑了,“妈妈你真糊涂呀,棉被怎么可能把人暖热,是人把棉被暖热了。”妈妈又问:“既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反而要靠我们去暖它,那么我们还盖棉被做什么?”孩子想了想说:“虽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被窝里睡得舒服呀!”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书写,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简答题 1分
92、作文题 叶圣陶先生曾言: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求真”,但又不仅限于此;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做“真人”。教师的良好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在学生这一“学做真人”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根据材料,自立立意,题目自拟,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简答题 1分
93、作文题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这个答案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吗?我们做过类似的傻事吗?其实,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梦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简答题 1分
94、有一些话语,因为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变得温暖,让人感动,享有温暖,我们才能在苦寒的冬天孕育出春天的繁花似锦。 要求:请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简答题 1分
95、作文题 一个老人挑着一担瓷碗在路上走着,突然一只碗掉在地上摔碎了,老人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路人很奇怪,便问: “你的碗摔碎了,为什么你看都不看呢?”老人答道:“我再怎么回头看,碗还是碎的。” 根据上面文字所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 简答题 1分
9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是说,上山虽然费力,但不容易发生危险;下山虽然省力,但却容易失足跌下山。其实,这简单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简答题 1分
6009人学习
6008人学习
6009人学习
6008人学习
6008人学习